小提琴家的养成:生产优品的机器大多都是失败的
【导语】10月29日,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公报宣布,中国将“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”。孩子再次成为众相关注的焦点,“如何才能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?”我想这是很多做父母的都在询问的问题,当然你可以将小提琴换为钢琴、舞蹈、吉他.....随便什么乐器才艺。天才成长自有天才成长的密码,一本名为《培养天才:艺术大师的诞生》的作者也是这样一位求解的母亲,但是通过她自己精细的调查研究,似乎并没有给出大家希望听到的答案。

 

“10个小提琴学生中有一个可能会自杀,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,有两个可能会变成酒鬼,有两个会把他们的小提琴从窗户扔出去,只有三个会从事和小提琴相关的工作,最后只有一人可能会成为小提琴家。”

——《培养天才:艺术大师的诞生》(Producing Excellence: The Making of Virtuosos)

小提琴演奏者

以上这段,来自一位作家、母亲、研究者的调查研究。她的《培养天才》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实验性的小说,小说的作家伊丽莎白•瓦格纳作为一名培养出小提琴家的母亲,在自己的调查研究后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。我们的论述也围绕这本书来展开,因为琴童的痛苦经历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懂得。

 

《培养天才:艺术大师的诞生》

《培养天才:艺术大师的诞生》

对于本文开始的一段,不论其数据是否有夸张成分,都足够充分说明,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没有捷径可言。但是有一种情况可以帮助你成为一名优秀小提琴家——你来自一个音乐世家。别高兴太早,即使你有这种优势,也可能会失去这样的机会。

一个五岁的孩子可以选择一部电影或一种口味的冰激凌,但动词“选择”是一个延伸的概念,涉及到职业生涯的路径与终点。小提琴家很多时候都必须选择他们的工作,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机会考虑是否加入这个行业。没有一个小孩儿会自己选择学习小提琴,这些都是父母决定的。父母充当了孩子音乐道路上的“助理”。他们给孩子找老师,强迫孩子练习曲子,并带孩子去上课或者去听音乐会——不论用什么交通工具,支付培训费用,代替孩子做出职业规划。《培养天才:艺术大师的诞生》的作者伊丽莎白引用了一名普通小提琴老师的座右铭:“我不需要天才学生,只需要天才母亲。

音乐小天才这个词,总是和奇迹般的巧合、雾霾突然消散或是中彩票联系在一起。有些孩子天生就有特殊的才能,有着正确的训练方法和锲而不舍的努力,他们可以很好地演奏小提琴。但艺术大师的养成不是先天的,他们的生产和分配需要一定的过程。

一百多年前,人们相信一个孩子是否能走上小提琴道路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演员:模仿她或他的前辈,模仿父母和老师,因此像杰出演奏家和天才儿童艾萨克•斯特恩(Isaac Stern)、耶胡迪•梅纽因(Yehudi Menuhin)、米斯卡•艾尔曼(Mischa Elman)和张莎拉( Sarah Chang)这些人的传记,在琴童的父母中传看。也因此导致学习小提琴的孩子当中,79%的人是从七岁之前开始的。但是这些对天才趋之若鹜的父母忘记了,对于年轻人来说,想成为一名独奏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性格。有天赋的小孩很多,但是愿意花时间练习小提琴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人少之又少。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投入小提琴练习的心志会慢慢减少。

 

电影《钢琴家》剧照

电影《钢琴家》剧照

在二十世纪初,东欧的犹太人占据了小提琴等级的上层地位,比如罗曼•波兰斯基的电影《钢琴家》,里面描述了一位犹太家庭培养出来的钢琴家的受难史,有人认为犹太家庭的成功来源于特殊的文化历史因素——对音乐的热爱、对正规教育的投资、外语知识的掌握,而不仅仅是对于反犹太民族暴力的恐惧,当年,一个天才音乐神童能够带领整个犹太家庭走出贫民区,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,当然这个说法放在现在的中国也行得通。

 

3000个孩子在拉小提琴

3000个孩子在拉小提琴

让我们回到琴童们的练习室,这里还是老师说了算。而家长只是一个沉默的伙伴——虽然许多家长都在一旁观看。在练习室外,父母充当了老师助教和管理者的角色。因为课时费、设备和交通费用都很昂贵的——然而有音乐背景的父母早就知道这条路需要花很多的钱。在采访中,家长对于评价该笔教育花费的问题往往避而远之,只是说自己也是别无选择,没办法拒绝为孩子的小提琴教育的支出。但无论如何,对于小提琴学习者来说,它目前仍是一种富人家的小孩的消遣方式。

对于一个成熟的小提琴大师来讲,他们需要为他们的职业承担更多的责任。当他们回忆自己的“从艺”路时,大部分人的记忆都少不了放弃传统的学业、整天呆在家里或练习室练习小提琴,然后到处参加比赛。他们必须在强压下训练,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承受力与品味。他们必须学会泰然自若的在观众面前表演,管理好自己的失望情绪。在国际级的小提琴比赛中,一些评委喜欢俄罗斯人、一些喜欢漂亮的小女孩,但是他们都更喜欢自己的学生。独奏者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就是其小提琴水平要达到世界级别,他们的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知识在这时都不是很重要了,因为大多数小提琴演奏家的成绩都不是很好。

对于一个成熟的小提琴大师来讲,他们需要为他们的职业承担更多的责任。当他们回忆自己的“从艺”路时,大部分人的记忆都少不了放弃传统的学业、整天呆在家里或练习室练习小提琴,然后到处参加比赛。他们必须在强压下训练,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承受力与品味。他们必须学会泰然自若的在观众面前表演,管理好自己的失望情绪。在国际级的小提琴比赛中,一些评委喜欢俄罗斯人、一些喜欢漂亮的小女孩,但是他们都更喜欢自己的学生。独奏者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就是其小提琴水平要达到世界级别,他们的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知识在这时都不是很重要了,因为大多数小提琴演奏家的成绩都不是很好。

作为一个调查研究者,当我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时,我深有所感。要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,更加充分的去认识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,这是件可怕的事情。我突然意识到在那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——包括我儿子在内——都开始反对这种模式。社会学家是欣喜如狂的——像我这样的母亲则会感到惊慌失措。我试图冷静下来思考并且寻找让我儿子远离这种环境的方法,为他找寻另一个学习工作的领域。但是我没有做到,他与独奏精英之间的联系太紧密了,很难摆脱。

很多琴童从小就被灌输了错误的理念:如果有人不把成为一名小提琴家当做职业的终极目标的话,那么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。所以,伊丽莎白现在才知道她给她儿子创造的生活道路只是被洗脑了。她知道她儿子的能力——如果幸运的话——他即将在一个管弦乐队里演奏小提琴或者教小孩子拉小提琴。她现在也明确知道,作为一个明智的观察家,从他儿子身上是可以预测到结果的。

关于天才儿童的故事让很多父母为之所动,而且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。但每一场比赛都会有很多失败者,但是在任何领域的竞争中失败的精英必须接受同样的工作、同样的成本、同样的不稳定、同样的地区不发达,这背后并没有荣耀与肯定。

我们都相信个人的荣耀和精湛的技艺是有价值的追求,如果一个世界缺少了这样的追求,那这个世界必定是不完整的。然而,对于一个社会来说,从人才的培养到人才最终养成是一笔巨大的开销。生产过程是把原材料变成垃圾或者产品。但是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,有用和无用的人都是有价值的,不管他们被灌输了怎样的思想。父母、老师和孩子能够做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这是一个神话。生产优品的机器,大部分时候都是失败的。把你的孩子扔进这样的机器里面去喂养,不仅仅是对于信任的极端表现,那简直就是一种可怕的误导!